生在伏羲故里,自幼听着祖辈讲阴阳之道,看惯了乡邻依时节劳作、循古法养生,这份刻在骨子里的文化亲近感,让我与易经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深耕此道多年,愈发觉得传承易经文化,既需怀敬畏心守护本源,更要以务实态对接当下 —— 这或许就是我作为易经学者,对文化传承最朴素的践行准则。
朱霞老师
在我看来,传承的根基在于 “正本清源”。易经流传千年,后世解读繁杂,难免掺杂虚妄之说。我师从罗力华道长研习玄门之术时,师父常说 “先明其理,再通其用”。故而我研读经典时,总习惯回到《易经》原典与道门古法中去溯源,剥离过度演绎的玄虚外壳,专注于阴阳平衡、天人相应的核心要义。比如八字命理,本质是对生命节律的解读;阴阳风水,实则是对环境能量的调和。唯有先守住这份本真,才能让学习者触摸到易经的智慧内核,而非陷入迷信的迷障。
再者,易经的生命力在于 “古今相融”。我早年创办企业、研究中医养生的经历,让我深知传统文化不能只躺在典籍里。易经讲 “变通者,趋时也”,如今我做八字解析、风水调理,总想着如何让这些古法智慧对接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比如用阴阳理论指导作息调节,以五行生克理解情绪管理,将风水理念融入居家环境优化。不是要把易经包装成 “万能钥匙”,而是想让它成为一种能实实在在滋养生活的思维工具 —— 就像祖辈依二十四节气耕种,我们也能借易经智慧安顿身心。
展开剩余37%传播的关键则在于 “守诚去妄”。当下有些人为博眼球,把易经玄虚化、功利化,动辄谈 “改命”“转运”,这其实是在消耗文化的公信力。我始终觉得,传播易经要心怀敬畏:可以分享它对生命规律的洞察,却不能夸大其词;可以探讨它对生活的指引,却不能沦为牟利的幌子。我践行 “济渡阴阳” 的宗旨,便是希望以真诚态度消解大众对易经的误解,让更多人明白:它不是神秘莫测的玄学,而是先民留给我们的生活智慧。
于我而言,弘扬易经文化更像一场 “修行”。每日研习典籍是与古人对话,为信众调理运势是与现世接轨,跟随师父推动文化传承是与同道同行。我从未觉得自己在做什么宏大的事业,不过是守着 “以古法滋养现代生活” 的初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易经智慧像故乡的阳光雨露般,温和地照进更多人的生活。
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孤举,而是代代接力。我愿做其中一棒,以敬畏心护其本源,以务实态促其新生,让这历经千年的智慧,既能扎稳传统的根,也能舒展时代的叶。
发布于:黑龙江省嘉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