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三国》的时候,我们不仅能感受到魏晋风度的儒雅气息,还能领略到蜀汉英雄的浪漫情怀;在翻阅《水浒》的时候,我们能够深刻理解江湖义气的深厚与险恶人心的复杂;而若是看《西游记》,便能认识到有时候一个强大的“后台”会使得妖怪纵然为非作歹,也能安然无恙。例如在《西游记》中,某些妖怪纵然将城池中的百姓吃得一干二净,却因为有如来佛或其他神仙的庇护,依然不受惩罚。相比之下,那些毫无背景的妖怪,即便积累了多年的善行,也在遇到孙悟空时,因一个小小的错误便满盘皆输,甚至连那些曾在取经路上帮助过孙悟空的狮子和犀牛都未能逃脱惨痛的结局——它们被送入汤锅,成为了佛祖和众神享用的美食。
但是,如果仅仅通过《水浒》和《西游记》来推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法则,恐怕并不完全靠谱。事实上,在《水浒》中,梁山的一百单八将中,不乏十恶不赦之人,而他们最终却逃脱了法律的惩罚。这些人若按理应受到千刀万剐的酷刑,但他们却被誉为“英雄好汉”,并在梁山和蓼儿洼等地建庙塑像,享受着香火供奉。这一切,无疑让人感到不解,甚至有些困惑:这种现象哪里能找得到“正义”的影子?
展开剩余76%在水泊梁山之外,青州城外的数百户无辜百姓却惨遭杀戮,根本没有机会去质问宋江的行为。而扈三娘也为宋江牺牲了自己的生命,飞天虎扈成据说后来自愿成为了军官,也未曾去梁山拆庙。即便是我们心中想象中的大侠、勇士——鲁智深和武松,竟也与这些“十恶不赦”的恶人称兄道弟,生死与共,这种“战斗情谊”的建立让人不禁发问:他们与这些恶人并肩作战,难道真只是出于义气吗?
今天,我们要谈论的正是《水浒》与《西游记》中的江湖情义与正义的复杂性。梁山好汉中,有一些本应受到严厉惩罚的恶人,鲁智深和武松可能最多会处决其中六个,但即便如此,他们仍然舍不得杀掉与他们结下深厚友谊的两个——即张青和孙二娘。为什么这些“十恶不赦”的恶人最终成了鲁智深、武松的朋友?这背后反映的其实是“江湖义气”与“正义”之间的微妙差别。
梁山好汉们的绰号五花八门,有些甚至可以说是妖魔鬼怪的代名词:比如赤发鬼刘唐、井木犴郝思文、摩云金翅欧鹏等,这些人物的形象与《西游记》中的妖怪并无太大区别。在《西游记》中,妖怪们若有强大的后台,便能够横行霸道。而梁山的这些人物,虽然个个都自带“妖气”,却能因为背后有靠山或者朋友的支持而逃脱惩罚。与之相对,像金眼虎邓龙、蒋门神蒋忠等没有强大后台的人物,他们与《西游记》中的无背景妖怪一样,最终会因为一点小错就受到天罚。
这些“飞禽走兽”般的恶人,之所以没有被“打死”或惩治,正是因为他们各自都有着“后台”,有朋友在江湖中为他们撑腰。他们的“江湖身份”就是他们的保护伞。而《西游记》中的一些妖怪若没有天尊庇护,可能一被孙悟空捉住便万劫不复。类似的情况在《水浒》中也屡见不鲜。梁山的一些恶人虽然犯下大错,却仍旧在江湖上混得风生水起,而这些“飞禽走兽”并没有被当做妖怪对待。
然而,正如孙悟空的“打妖怪”行为一样,这些妖怪的命运也因有了强大的背景支持而不同。鲁智深和武松之所以会对这些恶人手下留情,正是因为他们的“江湖情义”。而这种“情义”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正义,它代表的是一种独特的江湖道义,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与义气相投。
而这种江湖道义,正是“入道”与“上道”的象征。鲁智深和武松等人,虽然原本是官府中的人物,但一旦加入梁山,便与那些“十恶不赦”的梁山好汉们结成了同道,开始讲究的便是江湖义气,而非世俗中的正义。即便是张青和孙二娘这类被描绘成“恶人”的人物,也在某种程度上与鲁智深、武松建立了友谊,而他们所杀害的那些无辜百姓却成了“江湖情义”的牺牲品。
最终,我们看到,在《水浒》中,正义和道义之间的边界常常变得模糊不清。鲁智深和武松,作为江湖上的英雄,虽勇猛无比,但他们始终没有放下自己的情谊。宋江、吴用等人背叛了梁山兄弟,而朱仝和其他一些人则因为讲义气最终获得了更好的结局。在这个充满复杂人际关系的江湖中,似乎没有单纯的“正义”,只有一个个不同层次的“义气”和“道义”。
最终,读者可能会反思:在梁山这样的江湖中,是否还有真正的“正义”?这些所谓的“英雄”们,是否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正义,而非只是坚守着自己的江湖义气?
发布于:天津市嘉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